行業動態
11月25-28日,2019年度化纖標準化工作會議暨中國化纖協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年會于重慶召開,中國化纖協會副會長鄭世瑛、秘書長關曉瑞,上海市紡織工業技術監督所陸秀琴,中國纖維質量檢測中心雷雷及來自化纖生產、檢測、院所及產業鏈相關企業的近150名專家參會。中國化纖協會秘書長關曉瑞主持會議。
中國化纖協會李德利作“建設協調配套的化纖標準體系”專題報告,對2019年標準化工作進行總結,并結合當前國家有關政策和部門對標準化工作的要求及行業標準化工作實際需要,提出了2020年工作計劃。在新的一年,中國化纖協會將持續推進在全國化學纖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組建和正式成立,進一步完善國標體系和組織平臺建設,同時也將繼續推動標準國際化工作的交流與合作,優化團體標準,加強和引導基礎標準的研制,加強化纖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和隊伍建設。
上海市紡織工業技術監督所李紅杰主任介紹了當前標準化工作進展及在研標準項目。她特別指出,2019年中國化纖行業在標準國際化方面繼續取得新的突破。得益于亞洲化纖聯盟標準化工作委員會這一交流機制,中國申報的《合成纖維 長絲電阻試驗方法》成功立項。但與歐洲同行相比,中國化纖國際標準化工作仍是任重道遠,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難。此外2019年行業又有4項國標、9項行標獲批立項,隨著國內標準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行業立項要更為謹慎,應重點關注標準立項的緊迫性、必要性、創新性,也要關注標準完成率。
東華大學王華平教授作“先進纖維及其標準發展趨勢與機遇”專題報告。行業的知識產權專利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而專利技術最終多通過形成標準進行應用推廣。王華平從國際知名化纖企業知識產權、專利布局情況入手,分析了未來行業需要重點關注的多個創新方向。他指出,如何滿足終端的多方面需求正逐漸成為纖維產品開發的重要內容。但在國內化纖標準化體系中,尚存在差別化、功能性方法標準、產品標準供給不足,產品檢測方法缺失,檢測手段、儀器不統一,專業檢測、測試人員缺失等問題。因此未來在行業高質量發展轉型中,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改革,加強纖維新材料標準與終端產品標準體系的對接,打造覆蓋外觀指標、理化指標、功能指標、生態安全指標、低碳責任指標的五維一體的指標體系框架。打造上下游匹配的紡織產業鏈標準化體系。
中國化纖協會鄭世瑛副會長、上海技監所陸秀琴主任分別提出了當前化纖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目前中國化學纖維年產量已經突破5000萬噸,標準化法修訂后國內標準化管理體系也在持續調整,中國化纖行業需要在全球化纖標準化工作中主動承擔更多責任,貢獻更多力量。因此在未來標準化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在經營生產中更加重視試驗操作方法,避免因為儀器、操作的不同造成誤差;關注標準樣品問題,讓不同實驗室結果有更好的可比性;要重視標準創新能力,讓標準真正為行業更好的發展服務。另一方面,在全球標準化新形勢下,行業更需要加快培養兼具生產工藝知識、質量檢測經驗并兼具語言溝通能力的復合型標準化人才?;w行業需要以全國化纖標委會組建為契機,打造標準化合作平臺,讓生產企業、檢測機構、科研院所及行業協會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共同營造化纖標準化領域良性業態,推動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